close



奧塞美術館位於巴黎左岸,塞納河旁,
遙望著對岸的羅浮宮和杜樂麗花園,
它的前身聽說是個火車站,
是20世紀初期的法蘭西南鐵路線的終點站。
1939年,因為月台太短,無法讓加長的列車進站,
結束了它車站的使命。
據說,它曾是停車場、劇院、戰俘收容所....
一直到1978年從法國總統龐畢杜手中解救回來。

法國政府決定將它改造為收集19.20世紀藝術作品的美術館..,
維修改造費時7年,1986年11月29日,
由當時的總統米特朗舉行開幕儀式。

展示的畫作以印象派為主,
收集了莫內、馬內、雷洛瓦、塞尚、竇加、梵谷等大師的名畫。



- - - - - - - -

到了奧塞時,
門口還是一樣大排長龍的繞了好幾圈,
所幸,法國的大太陽對我來說,
穿個外套戴著帽就可以忍受. .. 。

這次的排隊,
不像在凡爾賽宮,我們因為開心的聊天,
讓時間過得很快. . ..。

是因為中午吧!
有點累了- - -

但是,心裡知道,就跟羅浮宮一樣,
要開始腳力的訓練了,
於是. . .

在排隊時,我開始找樂趣了,
一起排隊的隊伍中,
有好多情侶. . .
中年的、青少年的、都甜甜蜜蜜的,
或十指緊扣、或隔幾分鐘就來個接吻,
就當作是好景欣賞吧.. .

斜對面,有對情侶。
我特別的記得,是因為女生是個東方美人,
兩人正熱烈的談著,
雖然,聽不懂他們的語言,
但是,從男生那認真專注的目光裡,
我也被他們熱戀甜蜜的氣氛感染...

前方,還有一對"有點年紀"的情侶。
他們每隔幾分鐘就會親吻一次,
雖然,不太習慣當街看到這"景象"的我,有些害羞..
還是,從他們那種甜蜜的表情裡,
感染到一些幸福感!

哈.. . 

在奧塞的排隊時間裡,
我不會忘記------被感染的"愛情滋味"!







來奧塞是Gina期待以久的行程,
她喜愛的畫家雷洛瓦的畫作就是在這裡!

來這裡karen也很愛,
這裡有他喜歡的梵谷名作!

所以基本上,她們兩個是興奮極了。

- - - - - - - - 


而我,要喜歡一個人、一幅畫,必須要有故事。
畫家的生平、一幅畫背後的情感故事,是支持我繼續往前的動力。
我記得,阿美說,她因為看了梵谷的自傳,
因為她的某些特點讓她欣賞、同感、敬佩. . .
而後,開始喜歡他的畫作...。

我想,我也必須是如此吧!

那. . .來奧塞我能做什麼呢?

有什麼感覺呢?

1.看到一幅覺得不錯的畫((沒想到它是名畫))
2.看到一幅覺得沒什麼的畫((沒想到它也是名畫))
3.終於看到椅子了((因為腳真的很累了))
4.沒有裝水. . . ((渴死人了))

哈. . .


其實,在奧塞欣賞名畫的感動,
是現在才發酵的。

當我在網路上了解一下"畫家"的簡介時,
瞬間和"他"的作品連結,
轉而看看自己努力拍回來的畫作,
居然. ..居然可以感受到畫裡的生命力!

居然. . .被感動了


- - - - - - - 


沒有很多時間記錄了,
就挑幾幅印象深刻的畫,簡單記下吧!

- - - - - - 



馬奈  -吹笛手  1866年

不對它印象深刻都難吧!

馬奈反對細部繪畫的矯柔做作,
而以強烈、純真的色彩來替代過於黯淡的表現。

屬於印象主義時期的。






- - - - - - 

在好忙碌的時間裡,
還想寫網誌記錄,已經很感恩了~
不過,要先停了,
小若還在阿嬤家在等媽媽呢- -
有空再繼續吧!

- - - - -

10/10,休假的日子,
若兒和把拔出去了,
吃完了早餐,喝杯咖啡,
我又要繼續我的奧塞之旅了~。

- - - - - - - -


雷洛瓦-煎餅磨坊的舞會 1876年


 雷諾瓦是法國印象派畫家、雕刻家。
1862 年,在決定以繪畫作為終身事業後,
他曾模仿過羅浮宮內華鐸﹝Watteau﹞的作品;
1864 年在楓丹白露結識了巴比松畫家迪亞茲﹝Diaz﹞,
迪亞茲鼓勵他把畫面的明亮度提高,放棄以黑色做為陰影主調。


1870 年代中期,雷諾瓦已發展出個人獨特的風格,
從《煎餅磨坊的舞會這幅畫中看得十分明顯。
他在人物造型上,不用很清楚的輪廓,或粗重的線條表現,
而以自然寫實的筆調烘托出畫中的人、物與空間,
使畫面有著似夢似幻卻又強烈感人的效果。
陰影部分採用柔和的藍色調,而光亮處則帶著溫暖的粉色調。
在午後的陽光下,光影斑駁,透著幾許陶然的溫馨。


- - - - - - - 

當然,在這幅畫面前聚集了好多人,
想拍它一下,可得站立一旁等待呢~

但,對它沒什麼特別的感覺....
就算已經知道它是幅名畫了,
也沒有特別的喜歡和感受~


很有趣,
透過每個人對畫不同的欣賞角度與觀點,
讓這個世界有更多的發揮空間,世界也更多彩了不是..。




莫內-撐陽傘的女人系列


莫內曾說:「試著忘卻你眼前的一切,
不論它是一株樹,或是一片田野;
只要想像這兒是一個小方塊的藍,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,
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,並照你認為的去畫便是…。」
莫內對陽光下的自然靜物,在季節、晨暮變化下的光、色變化有詳盡的研究。

莫內.克勞德 (1840-1926) Claude Monet,
法國畫家。他是印象派的奠基者,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。


這幅畫讓我有很多的想像,,
一個撐著傘的女人,
它要說的故事是什麼呢








塞尚-靜物 1895年

塞尚, 1839年出生於法國南部鄉村,10歲進入亞克斯讀中學,
受到一個西班牙神父指導素描。
20歲有了自己的畫室,23歲在巴黎認識莫內、雷諾瓦等畫家。



他的最大成就,是對色彩與明暗前所未有的精闢分析。
這與印象派畫家捕捉表面的印象,並快速作畫的方式完全不同。
他的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理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─他曾說:
「要從自然中學習普桑﹝Poussin﹞的畫法」,
並且希望「使印象主義,能夠像美術館中的藝術品一樣,堅實而且歷久彌新。」

1872 年塞尚到旁瓦茲拜訪了畢沙羅﹝Pissaro﹞,與他一起作畫。
由於和畢沙羅密切交往,塞尚開始用印象派的技法畫風景畫,
並於 1874 年參加了印象派的首次畫展。

屬於後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;畢生追求表現形式,
對運用色彩、造型都有新的創造,被稱為“現代繪畫之父”。


- - - - - - - - - -


因為色彩鮮明,
很難不被它吸引。



梵谷-自畫像


梵谷,VAN GOGH (1853~1890 荷蘭人)
他生時只賣出兩幅畫,現在他的畫卻灸手可熱,世人爭購珍藏的重寶。
他未曾活到40歲,卻遺留下八百多幅油畫與為數可觀的素描。
他的真實生活,說不上多采多姿,但他留下七百餘封信,
無遮無隱地呈現了他內心世界的神奇奧秘。
他一生窮困悲苦,所畫卻呈現出熾烈如火的熱情。

他是西洋近代美術史上,最美麗最璀爛的一道光芒…一如他的畫「星空」。


關谷梵谷,
他的傳奇和悲劇的人生結局眾所皆知,
目前台灣也正展出他的作品--"梵谷燃燒的靈魂"
至於,對於他,我沒有很大的動力去了解,
是因為悲劇嗎...有可能。

對於他,印象最深的是:星空下的咖啡館、奧維的教堂、還有臥室。

好可憐,生前只賣出兩幅畫而已吶~




梵谷-臥室  1888年


這幅臥室掛在走道的左邊,
也是聚集了人群,
當時,我不了解這是誰的畫,
但,總覺得畫裡的空間和景物,
給我一種感覺...
我不知道如何用文字來描述心中的感受,

勉強說出來的話,應該是-----活著的。

這"活著的"感受,我不會說了...

當下,只能在畫前佇立良久,
如此而已。






米勒--春   1868-1873

這是最晚年的四季四部作品當中的一幅,
在這四部當中,是幅特異之作。
米勒大多將其對自然的專念表現在農民身上,
唯獨晚年的這幅畫,正面接近自然想斷定自然的神秘。


看到它時,
我被它吸引了,
覺得他畫出一種特有的真實情景,
而這情景,
是充滿希望、浪漫、還有. .生命力的。









米勒-拾穗 1857年


這幅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。
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。
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,
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。


拾穗表面上看來安祥其實是在描寫農民的辛苦,
那幾個撿稻子的農婦是窮苦人家,
她們其實是在撿大財主收割完後掉落在田間的零星稻子。









米勒-晚禱  1857-1895



米勒在1865年解釋道:「我在畫《晚禱》的時候,
想到小時候我們一家在田裡耕作,祖母每次聽到晚禱的鐘聲,
一定會叫我們停下工作,脫下帽子,虔誠地為亡魂誦唸晚禱經文。」
最令他得意的莫過於好友宋思爾(Sensier)看到這幅畫的第一個反應,
宋思爾脫口而出說:「天啊,這的的確確就是晚禱!我聽得到教堂的鐘聲!」


 畫裡描寫兩位年輕夫婦聽到向晚的鐘聲,
虔誠的向神禱告的情景。
在遠遠地可以看到教會尖塔的黃昏田地上,
兩人如剪影般凸顯出來的姿勢,感動俄國大文豪托爾斯太極力稱讚這幅畫,
米勒也因此畫而聞名世界。

米勒在這幅小品中畫上廣漠的空間,
並且加入浩瀚無際的感懷。
據他說,他想起了幼年時和祖母在田裡祈禱,
而畫此畫他的祖母和母親早已去世,對遠離的時間、空間的回憶,都凝聚在畫中。


 - - - - - - - 


晚禱,的確是一幅會感動人的畫作,
當辛勤工作了之後,
黃昏的教堂傳來了向晚的鐘聲,
放下手上的器具,
低下頭、閉上眼,
祈禱與感恩,這樣在田裡祈禱的畫面,
會讓人充滿感恩還有重拾力量的。

好喜歡。



米勒 -牧羊女與羊群  1862年

寫實主義的田園畫家

米勒從1862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。
根據宋思爾(Alfred Sensier)的說法,雖然米勒未曾向任何人提及此事,
但是「這件作品全盤佔據了他的思維」。
《牧羊女與羊群》完成後在1864年的沙龍展公開展出,
結果博得觀眾一致的好評,這是米勒第一件「叫好又叫座」的作品,
展場上佳評如湧,「精緻優美」、「曠世傑作」等讚美之聲不絕於耳。
後來,法國名作家兼權威藝評家高帝耶(Théophile Gautier)也稱讚它是「一幅完美的畫」。

全畫洋溢著寧靜安祥的和諧之美。
年輕的牧羊女(可能是米勒的女兒)站在羊群的前方,
戴著紅帽,披著羊毛短斗篷,低著頭正在打毛線。
她獨自一人領著羊群,站在蕭瑟、陰暗、單調、平坦的曠野中,
一望無際的草原一直延伸到遠處天地相會的地平線。
這幅風景畫的準確及其淡淡愁緒令人擊節嘆賞。
牧羊女身後的羊群聚攏在一起,將夕陽餘暉反射成波濤起伏的光點。
簡單的場景更能反映出畫家爐火純青的功力:
完美的構圖、巨細靡遺的細節(如牧羊女腳邊散布的小花),
我們再一次看到藍、紅、金黃色組成和諧完美的畫面。
米勒因為這幅畫而得獎,原本對米勒作品興趣缺缺的法國政府想要購畫卻遲了一步,
因為米勒已經答應要賣給保羅•特斯(Paul Tesse)。
《牧羊女與羊群》和大部分巴黎奧塞美術館珍藏的米勒作品一樣,
都是來自巴黎富商索夏爾(Alfred Chauchard)的遺贈。 

- - - - - - - 


對這幅《牧羊女與羊群》也很有感覺,
一個女孩獨自工作的身影,
畫裡洋溢著寧靜安詳,
是很容易就會有觸動自己的心,
或許,
自己年少的歲月裡,
也常有獨自工作時的場景,
所以,很容易會讓我有很多回憶和想像...。



梅索尼埃:戰後的拿破崙 1864

放置在拾穗的附近,
對它有好深的印象,
是因為:
很巧的和karen站立畫前
卻一同對那馬下浪潮的真實感給震驚,
而後發出一聲"哇~嗚"好真實哦,
這麼由衷而發的讚嘆!




為什麼畫家的畫像裡表情、眼神沒有微笑和快樂呢..


如果硬要挑個喜歡的畫風,
應該是...1大衛2米勒3莫內4梵谷..就這樣!



((資料來源:書,網路))















在羅浮宮和奧塞之旅,
才開始喜歡上西方的藝術與文學,
或許,是親臨這片美麗與藝術集於一身的土地,
也感受到了畫裡的人物、景色、建築的情感投遞

所以,
真的"百聞不如一見"的神奇,我是領略了,
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切,我也經歷了。


就要離開了,
7月14日,法國國慶日,
人群,都往艾菲爾鐵塔下聚集了,

往下一站嘍,我們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nd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